小学“STEAM+”融合美育校本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以“我的小风车”创客校本课程为例

时间: 2023-10-04 00:08:52 |   作者: 产品中心

  原标题:小学“STEAM+”融合美育校本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以“我的小风车”创客校本课程为例

  本文发表于《数字教育》2023年第4期(总第52期)基础教育信息化栏目,页码:53-58。转载请注明出处。

  摘 要: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本研究以佛山市H小学“我的小风车”课程为案例,探索“STEAM+”(S代表科学、 T代表技术、 E代表工程、 A代表艺术、 M代表数学、+代表其他学科)融合美育的校本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估策略。研究根据结果得出,基于“STEAM+”融合美育的创客校本课程能够让学生热情参加创客作品制作与校园装扮应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与人文素养。本研究提出了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融入美育元素的实践路径,为学科融合教育的创新提供了借鉴和思考。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要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学校和地方课程占总课时数的10%至12%[1]。在这一课程政策引领下,中小学以国家教育目标为导向,加大了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2]。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在继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基础上,明确了三类课程各自的功能与价值,以及培养目标的一致性[3]。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实施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自行开发的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课程。它以学校为本位,教师作为开发主体,内容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其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与自身相关的、真实问题的情境下尝试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完成知识的掌握与社会建构。因此,在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下,开展校本课程是实践该理念的重要方法,是教育向纵深发展的必经之路。与此同时,校本课程建设也可以帮助学校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服务学生综合发展和全面成长,促进学校有效打造特色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涉及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课程开发的基本要素。学校站在发展的战略位置规划校本课程,应深入思考:应该规划什么目标、课程实施的意义是什么、每个阶段该怎么样推进、需要怎样的评价等,重视作为校本课程实施对象——学生的具体诉求。在立足学校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对校本课程进行梳理、筛选和整合,明确“学生最需要的能力和素养”“学校的优势和特色”“校内和校外的教育资源”等问题。其中有很多的课程专注于学生的单一技能培养,致力于挖掘“深度”,其实,在此基础上能够尝试拓展课程的“宽度”。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就有必要进行学科整合——一门课程可以整合许多旁逸斜出的知识和活动,将“小课程”变为“大课程”。

  时代发展对学生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时,学生往往需要运用多学科综合素养实现问题解决,“STEAM+”课程融合的理念恰好契合这一要求。“STEAM+”课程融合教育主要综合了科学(S)、技术(T)、工程(E)、艺术(A)和数学(M)等方面的知识,在面对不同的问题时,进行有明确的目的性的教学设计,能够达到多元化培育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其过程充分采用建构式的教学实践,能在学生实现知识层面的记忆、理解和应用的同时,积极发挥其独立与深度思考的能力,并最终实现情境化知识的系统化与结构化跃迁,提升其思维的科学性和问题解决能力[4]。在践行2022新课标中的学科融合方面,“STEAM+教育”指向了一条可能的路径,让传统意义上的主科(例如数学)与副科(例如艺术)可以更好地结合在一起,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于美的教育是人类文明千年传承的重要形式,在一切的教育教学生活中,美育无时无处不在。美育是教育体系中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校美育工作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事业。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0年10月15日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5]。该《意见》要求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全面体现美育的价值。虽然党的十八大以来美育有了跨越性的发展,但比较而言,美育仍然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中的短板。一方面,部分美育局限于艺术技能教育,即对音乐和美术的专业技能培养;另一方面,美育的实施载体局限于音乐、美术的学科教学。美育课程的单一开展窄化了美育内涵,导致了美育的片面性与机械性,须将其与其他学科整合,才能实现美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价值[6],同时也契合美育进入学校人才教育培训全过程的国家政策要求。不仅如此,美育对全方面提升学生素养,以至于将来提升国民整体审美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建构综合美育课程,从目标、方法、途径等维度将美育贯穿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方面。

  以学生、学科、学习立场为着力点进行“STEAM+”理念下的学校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可将学生的生活经验融入课程当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充分的发挥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及其重要的作用。在“STEAM+”教学中,除了多学科的融合,还特别强调培育学生人文艺术素养的重要性,支持和扩展艺术学习。“STEAM+”中的A(Art)指的是以美育为主攻,创造为主线,结合工程设计,兼具技术属性的项目教学,旨在培育学生的审美观念、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意见》指出,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层次地融合,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因此,学校可依据自己优势、发展趋势、文化特色,以“STEAM+跨学科学习”为理念,以美育为主要融合方向,开发“STEAM+”融合美育校本课程,培育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STEAM+教育”的大框架下,以美育贯穿多学科教育,佛山市H小学开发了“STEAM+”融合美育校本课程“我的小风车”。该课程遵循了学校特色办学思想,契合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分析了教师与学生发展的实际的需求,确立了属于新时代的校本特色课程。本研究以“我的小风车”为例,展示了“STEAM+”融合美育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以期为相关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2021年广东省佛山市桂城街道启动打造“美育桂城,学载未来”教育品牌,倡导“最美的建筑是学校,最好的环境在校园”。校园文化的建设承载着学生对美的环境的需求,美的校园环境同时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载体。其中,H小学以“怡美教育”为办学理念,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开展以系列性、综合性课程为载体的STEAM美育课程,希望以文化引领打造出‌‌独一无二、‌‌有浓厚艺术气息的学校,‌‌陶冶出有艺术气质的学生。“我的小风车”课程属于H小学“我的校园我装扮”系列课程之一。该系列课程的开发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环境育人的功能,发挥每一位学生的创造力,让每一堵墙都“说话”,体现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让学生在充满温馨气息的校园里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目前开发的课程有“我的小风车”“宝盒里的航天梦”“怡乐生态墙”等。该校建校时间较短,校园文化正处于建设阶段,开展“我的校园我装扮”创客课程,让学生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对学生实施美育教育,不仅能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育学生的爱校之情,还能够体现学生的创造力,给予学生最好的展示平台。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把“五育”并举的要求落实到课程设置和新教材中。除了在课程结构中体现对智育、体育、美育、德育和劳育的重视,更强师在学科教学中以美育为背景,实现“五育”融合(见图1)。具体到实践中,就是要在大美育观下,构建出本校特色的“五育”融合的综合性课程,完善校本课程教学体系,以课程文化体系作为学校文化的生长点,以课程文化建设呈现学校的价值理念和愿景目标,让综合美育活动发展成课程管理的手段,促进美育价值体现,提升学校素质教育质量,凸显本校办学特色,并使之成为课程设计理念的基石。

  与此同时,根据教育部2021年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空间文化和课程理念是‌‌同步规划的,而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可以赋予有限的校园空间新的生命,同时增强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之情。学校将一年级上学期设置为入学适应期,即幼小衔接时期。这符合我国新课标中学习进阶的要求,体现了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此时的课程建设将“社会交往、自我调控、规则意识、专注坚持”等小学生所需的关键素质融入课堂教学和作业设计,形成课程设计理念的第二块基石。课程从制作到设计,从模仿到创造,在体验、实践与探索的过程中,充足表现“STEAM+”跨学科融合创新的特点,成为课程设计理念的第三块基石。以此为契机,响应新时代加强美育工作的需求,建构的美育课程以学生为中心,引导他们在真实情境中主动学习知识、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以及发展处理问题的能力。没有美育的教育被认为是“不完全的教育”。‌国家近年来对美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教育培训全过程。

  风车既是人们的生产工具,又是儿童成长的好伙伴,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风车的发展史是人类与自然融合的过程,是人类从敬畏自然到接纳自然,再到资源利用的过程,是人类智慧与生产力不断的提高的过程。“我的小风车”是以“风车”为课程核心内容,以学生为课程实施主体,在老师主导、家长协助下,开展的跨学科综合性课程。本课程遵循故事性、游戏性的儿童视角,从艺术与生活、文化、科技融合等方面出发,以对风车认识的动态发展为设计脉络,以问题为导向,设计单元任务。

  本课程分为四个相互递进的单元:①通过思维训练“认识小风车”,了解风车的运动原理与文化;②通过实践探索“制作小风车”,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观察、应用不一样的材料进行制作;③通过应用迁移来“研究小风车”;④通过多样化展示、交流“分享小风车”。在家校共同协作下,体会STEAM学习方式,培育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协作与创新的能力、交流以及创造性思维,提升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例如,表1呈现了本课程第一单元的内容,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利用视频网站等了解风车的发展过程,思考风车带来的启发,并跟同学、家长分享对风车的了解。学生还通过风车实物、视频、摄影作品、艺术作品等了解、欣赏古今中外各种风车的不同造型,并制作风车的简易思维导图。其中运用到的STEAM知识和技能包含:美术方面,拓展发散思维,学会用美术语言描述,表达对风车造型、色彩的感受;信息技术方面,利用网络搜索相关知识,观看微课,自主学习;工程方面,制作简易思维导图。

  此外,本课程还特别体现了学校、教师、家长联合校外资源的合作机制,与STEAM理念相契合。学校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由内向外拓展,在校内激励和调动各学科教师,在校外联合社会资源,推进课程实施。在立足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上,课程成立了小风车实施小组,将科学、综合实践、美术等多个学科探究学习进行有机融合,确立课程主题,明确课程目标、课程活动设计和实施安排等,并整合了各个学科资源。并且,课程由“双师课堂”或“三师课堂”主导,即由两位及其以上教师的共同协作,体现了新课改需求的教师跨学科合作。

  例如,该课程第二单元“制作小风车”的第二课时,是由科学老师主授课,美术老师协作的一节“双师课堂”。科学老师带领孩子们认识不一样材料(包括纸和各种制作风车的材料等),使用探究、观察、设计、制作等方法,制作简易风车。美术老师引领孩子们展开想象,用不同的画笔和颜料,在不同的材料上画出喜欢的图案。科学的内在原理和美术的融合让课程变得更生动有趣。

  根据“我的小风车”综合课程的特点和学校开展校本课程的真实的情况,结合学生自身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特制订了以下评价方案。课程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其中,过程性评价包括学生在四个单元中的学习表现、学习过程任务的完成以及学生在过程中的态度等,涉及自主性、抗逆性、创造性等各方面;结果性评价主要评价学生最终的作品,包括其展示作品的过程,体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理解力、创造性等方面(见图2)[7]。

  特别是,本课程结合了校内与校外的评价。在校外,利用学习互动平台、学校公众号平台和微信家长群等网络资源,共同开展线上学习。我们创建课程活动,以一个知识点为一节微课,穿插问卷调查、提问等多种形式的互动环节,了解学生对本小节微课中知识点的认知水平,同时收集家长反馈意见。以“我的小风车”第一单元为例,平台呈现了“认识不一样造型的风车”“风车为何会转”“我制作或收集的风车”“怡小鱼的暖风美梦”亲子创客微课等课程活动和微课。在参与调查研究的家长中,绝大部分家长热情参加并支持本课程,同时也检验了本课程的实用性与合理性。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提升了知识共享与传播的效率,其互动性促使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亲子的交流更简单、频繁。后期该平台还将持续不断的增加内容,继续帮助教师多角度了解教学评价、提升课堂效率。

  校内评价方面,评价主体包括学校管理者、任课教师、学生自身和同学;评价内容有课堂上用于处理问题的基础知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课堂参与等。在结果性评价中,学生积极撰写“我和风车的故事”和“小风车”小论文。我们坚持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并重的原则,使教育评价成为学生认识自己、激励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教师改进教学的反馈方式。

  ‌‌当今学校教学与管理的智能化慢慢的变成了趋势,‌‌因此,通过“我的小风车”课程实施,让学生装扮、改造和美化校园环境,让风车的艺术环境伴随着学生‌‌校园生活的每一天,潜移默化地以美育人、以环境育人、塑造美好心灵。与此同时,实现美育(A)、科学(S)、工程(E)、数学(M)与技术(T)的有机融合学习,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跨学科整合与链接,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本次基于STEAM的风车课程,有别于传统的风车课,通过多元的表达,将风车与学生自我联系起来,完成个性化的作品,在校园和在线平台中展示学生作品,进行多次实践并伴有多元评价。

  本课程在新建校的低年段开设,与校情、学情等贴合得非常紧密,所以课程的实施不但没有加重教师、家长与学生的负担,反而促进了家校相关工作的开展,特别是促进了入学儿童对于学校生活的适应性。由于家长参与课程实施,不但降低了课程实施的难度,还促进了亲子关系。更重要的是,缓解了家长与学生对于入读一年级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帮助学生与家长顺利完成幼小衔接,同时促进学生的思维与创造力发展。

  目前课程还处于低年段的起步阶段,但现有课程框架对于中高年级的课程内容和实施方式已有了清晰的指导能力。本课程在提供了学科融合的良好基础上进行更多学科的跨界合作,2022年的课程实施为日后的校本课程实践积累了经验、提供了思路,未来令人期待!

  本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STEAM+”融合美育校本课程的理念,课程将STEAM教育理念与学校“怡美教育”的特色办学理念紧密结合,是一门符合学校特色与学生特点的课程,极大丰富了学生学习资源,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其中,STEAM与美育结合的课程设计、基于校本环境的实施过程、多元化的评价都符合核心素养指明的教育发展观。该设计理念可供相关研究、实践参考,共同推进创新的教育研究与实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武欣欣,董艳,信息技术上的支持下项目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 数字教育,2017,3(1):50-54.

  [6]尤吉.以美为魂,立美育人:小学“大美育”学校课程建设之浅见[J].小学教学研究,2018(12):55-58.

  [7]单俊豪,闫寒冰.STEM教育视域下学生评教体系的设计与应用研究[J].数字教育,2022,8(2):1-9.

  何洁冰(1977—),女,广东南海人,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校园文化与课程管理;

  龙玉仪(1983—),女,广东南海人,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跨学科课程;

  杨洋(1984—),男,山东青岛人,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科学教学设计、教师职业发展、测量与评价;

  傅骞(1978—),男,浙江金华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创客教育、创新人才教育培训。


二手450型卧式螺旋沉降离心机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