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盛智科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时间: 2023-09-09 10:34:27 | 作者: NBA极速看球网/卧式
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围绕客户的定制化需求,通过研发技术、方案设计、核心部件研制、软件二次开发与优化、系统集成、安装调试、售后技术上的支持等,提供智能制造一体化解决方案,基本的产品包括中高档数控机床、智能自动化生产线以及装备部件。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所处行业为“C3421金属切削机床制造业”。
机床行业为装备制造业提供生产设备,数控机床是装备制造业的工作母机。根据发改委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版)》,公司所处行业为“2.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中“2.1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项下的“2.1.4智能加工装备”。“2.1.4智能加工装备”由数控机床和智能基础制造装备构成,数控机床为公司当前的主导产品。
作为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数控机床是机械技术与数控智能化的结合,和智能生产线等智能基础制造装备共同构成智能制造装备中的智能加工装备,隶属于智能制造装备行业。智能制造装备能够显著提高制造活动的精度、质量、效率和稳定性,是为工业生产体系和国民经济各行业直接提供技术设备的战略性产业并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数控机床行业属于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行业,是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而形成的,包括机械制造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处理、加工、传输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伺服驱动技术、检测监控技术、传感测控技术、软件技术等技术进行综合运用。不同类型产品功能特性各不相同,研究方法不尽相同。所以机床行业企业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创新,并通过创新的技术管理和实施方法,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才能形成自有核心技术。
随着世界智能制造装备技术的快速发展,高精、高速、高效、高稳定性成为产品性能的主要衡量指标,构成行业现阶段的技术研发的焦点,大型化、智能化和复合化是产品的未来发展趋势,亦是先进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方向。精度决定了加工产品的质量,速度和加工效率决定了加工生产能力,稳定性则决定了装备性能的无故障保持能力。
2023年2月23日,国资委主任张玉卓表示,要打造创新型国有企业,主要在三个方面着力,首先是在“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不断实现新突破:包括对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关键领域的科技投入,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能力。
2023年2月28日,全国标准化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强调要强化“卡脖子”领域标准制定,瞄准重要领域和交叉领域加快工业母机、半导体设备等领域标准制定。
2023年7月,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我国机床工具行业中民营企业占绝大多数,这个文件的发布,极大提振了行业企业的信心。
根据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数据统计,2023年1-6月,协会重点联系企业累计完成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6%,其中金属切削机床分行业同比增长;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7.4%,降幅较一季度收窄,所有分行业都处于盈利状态,其中金属切削机床分行业同比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规模以上企业统计数据,2023年1-6月金属切削机床产量29.9万台,同比下降2.9%。协会重点联系企业2023年1-6月累计数据显示,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同比下降11.0%,产值同比下降0.1%。其中数控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同比下降13.1%,产值同比下降0.1%。
2023年1-6月,金属切削机床进口额26.2亿美元,同比下降7.8%;金属切削机床出口额26.4亿美元,同比增长36.2%;在贸易差额上,金属切削机床首次呈现顺差,顺差金额为0.2亿美元。
从一些先导性宏观经济指标看,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今年1-3月份在荣枯线%。另一方面,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力度空前,随着一系列利好政策落地实施,下半年经济运行有望持续好转。机床工具行业的运行态势下半年总体上将持续恢复向好,全年主要经济指标有望与上年持平或略有增长。
公司作为国内先进的金属切削类中高档数控机床以及智能自动化生产线提供商,主要围绕下游机械设备、精密模具、汽车、工程机械、工业阀门、新能源、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石油化工、风电等领域的客户的应用场景和个性化需求,提供包括技术研发、方案设计、关键部件研制、软件二次开发与优化、系统集成、安装调试、售后技术支持等环节在内的智能制造一体化解决方案,形成了数控机床、智能自动化生产线、装备部件三大系列产品。
公司的数控机床产品主要为金属切削机床,品类丰富,具有高精、高速、高效、高稳定性的性能特点,并能结合下游客户的应用场景,实现大型化、智能化、多轴化、复合化加工,属于行业内中高端产品。
数控机床是目前公司最主要的产品,典型产品有五轴联动立式加工中心、五轴联动龙门加工中心、高速高精立式加工中心、高精高速龙门加工中心、精密卧式加工中心、卧式镗铣加工中心、大型复杂龙门加工中心、五面体龙门加工中心、动柱、动梁龙门加工中心、车铣复合数字控制机床、双面动柱卧式加工中心、五轴卧式加工中心、数控立式车床等多种产品系列。
智能自动化生产线是基于主导产品数字控制机床性能、加工能力,结合客户的应用场景和制造需求,为客户提供包括数字控制机床等作业机构在内的智能化、成套化生产线一揽子解决方案和成套生产线,或根据客户智能自动化生产线总体方案要求,提供关键工序解决方案以及相应的自动化单元或设备。
该类业务主要为用户提供成套生产线或自动化生产线中的智能单元。典型产品为发动机缸体缸盖、锂电池、光伏、高铁传动部件、汽车零部件自动化生产线及数字控制机床智能单元。另外,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机器人自动化焊接生产线及自动化搬运智能单元,为工程机械、叉车等智能制造领域客户提供全套自动化解决方案。
公司的装备部件主要包括定制化机床本体、精密钣焊件、铸件、核心功能部件等。装备部件是智能制造装备产品的重要基础,公司在此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沉淀、优秀的制造工艺和良好的质量管理体系,产品以性能好、品质高著称,在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公司的数字控制机床以经销模式为主,智能自动化生产线为直销和经销相结合的模式,装备部件对外销售均为直销。
经销商了解到客户需求后为公司提供客户需求信息,公司根据终端客户的需求形成解决方案并为客户提供技术支持,达成销售意向,经销商与终端客户签署销售合同后,再与公司签订合同并下达订单,产品完工后由公司直接运送至终端客户处。
直销模式下,公司直接与客户洽谈、签订销售合同,并由公司将产品运送至与客户约定的交货地点。
公司采购内容主要为产品生产所需的部件和上游材料,采取“以销定采+安全库存需求”的采购模式,公司根据客户个性化需求安排采购,同时结合市场销售预测情况、在手订单和安全库存需求等制定物料采购计划,请购获批后在《合格供应商目录》中选择供应商开展询价,采取择优的采购方式。
公司主要采取“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为客户定制化设计解决方案、采购原材料、组织生产。由营销部接洽客户,了解客户基本情况和具体需求,确定应用场景和方案;由技术中心、营销部、采购部、生产部、品检部共同确定包括关键技术研发、部件研制、系统集成等在内的具体生产计划,采购部据此编制物料明细单进行采购,生产部负责生产制造、安装调试,技术中心组织系统集成,品检部负责生产工艺监督和成品质量检测。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后明确用户的实际需求,根据需求进行展开,明确设计要求、部件要求、工艺要求、生产要求,进行多层次演绎分析,充分满足用户需求。另外公司对部分成熟标准机型采用一定量备货的生产模式。
作为先进的智能制造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贯彻供给侧改革与创新驱动型战略,紧贴下游技术革新、产品换代与产业升级需求,为客户进行总体设计、二次开发、关键零部件制造、系统集成、安装调试以及提供全周期服务。公司直击行业技术痛点,集中力量进行技术积累和攻关,改善了业内中低端企业依靠静态指标、被动设计和机械式组装进行研发生产的落后模式,形成了多项核心技术成果,并广泛应用于新品开发,形成一批高速、高精度、高效率、高稳定性的产品,实现了大型化、智能化、多轴化、复合化中高档数控机床以及智能自动化生产线定制化开发、生产,在中高端智能制造装备领域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
公司拥有的核心技术主要覆盖中高档数控机床以及智能自动化生产线五大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即误差控制、可靠性、高性能装备部件、复合成套加工、二次开发与优化。前述五大领域系当今全球数控机床企业基于其产业链分工所形成的行业主要核心技术领域,其中,误差控制旨在提升数控机床加工精度;可靠性旨在提升数控机床运行稳定性;高性能装备部件主要研究机床制造的上游部件,是实现数控机床高性能的支撑与保障;复合成套加工主要包含单机复合与多机成套,旨在提升生产效率;二次开发与优化主要基于数控系统平台进行集成、开发与应用。
公司拥有“江苏省精密数控机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重点科研平台,并被认定为“江苏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和“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多项产品被评定为“江苏省首台(套)重大装备产品”(2018年)、“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3年)、“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19年度)、“江苏省高端装备研制赶超工程重点项目”(2019年)、“南通市首台(套)重大装备产品”(2018年、2016年、2015年)、“南通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6年)、“南通市十大科技进步民营企业”(2020年)、“南通市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2020年)、“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20年)、“科创板硬科技领军企业”(2021年)、“江苏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1年)、“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2年),“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先进会员‘产品质量十佳’企业”(2022年)等,整体技术水平和产品的性能、质量处于国内先进地位。
精度是数控机床性能的核心指标之一,分为几何精度、精加工精度、定位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加工精度是数控机床追求的最终精度,亦是上述精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其通过相应的误差来描述。精度误差的产生存在多种原因,包括几何误差、运动误差、热误差等。
数控机床的几何误差是指由机床零部件的制造和装配不精确导致的误差,是数控机床加工的主要误差源之一,可能以准静态方式稳定产生误差,也可能通过影响机床的动态性能产生多样态误差。运动误差则是由数控机床加工产生的力的综合作用导致的各种误差,如切削力导致的刀具、工件、部件等变形,从而使实际切削位置和理论切削位置发生偏移而产生的偏差,亦或者撞击对机床滑动单元发生干涉、撞击,以及加工过程中的振刀、多轴加工过程中的轴偏差。
目前行业内提高数控机床加工精度有两种基本方法:误差防止法和误差补偿法。误差防止法是指通过提高机床制造和装配精度及设计精度、机床零部件的制造精度和安装精度、优化机床结构、辅助部件等方法来提高机床精度;误差补偿法是指使用软件技术,通过分析、统计、归纳及掌握原始误差的特点和规律,建立误差数学模型,进行人为误差补偿,从而减少加工误差。
公司同时拥有误差防止和误差补偿相关技术,在误差防止方面,通过误差分离、多轴联动、静态精度优化、刚性强化、应力减弱、集成重构、平衡控制等多种方式,大幅提升了机床的机床结构和集成的静态性能,增强了动态精度保持能力;误差补偿方面的代表性技术有:为防止加工过程中因重力产生的变形,设计出预变形的补偿方式,通过对加工过程的重力、拉力、支撑力等受力分析,合理设置箱体组件预变形,并创造性地开发出分段精磨,形成台阶机构预变形,加工时利用滑座滑块和牛头形成作用力,保证每个位置点都能对干扰力进行补偿,保持加工的精密性。已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专用汽车零配件加工中心(专利号:4.2)、一种精密双工位卧式加工中心的工作台交换结构(专利号:1.2)、机床位置度检测方法及装置(专利号:5.9);已申请发明专利:数控机床及其回转轴螺距误差检测方法(申请号:3.5)、数控机床的润滑控制方法及其装置、存储介质及数控机床(申请号:4.4)、一种检测装置和分体式平行导轨精度的检测调整方法(申请号:8.8)、一种立式机床及其滚动滑动混合导轨(申请号:0.6)。
热误差主要是由于自身加工过程中机床本体及外部环境的温度变化引起的,热源包括驱动马达、切削过程、传动链的摩擦等。加工过程产生的热量使机床结构发生膨胀、收缩和变形,最终使得刀具和工件之间产生位置误差,影响加工精度。热位移一直被业内认为是“机床的秉性”,是制造装备在连续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最容易导致热变形误差的机床部件是主轴和滚珠丝杠副。
公司通过对主轴、传动件、横梁等装备组成部分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材料选用,通过强制冷却、高效循环、位移控制、变形抑制等方式,增强了加工中心等装备的散热和温度控制能力,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工作过程中摩擦导致温度变化而使加工出现误差的情况,有效保证了机床在连续工作时能够实现较高的精度,客观上提升了产品的工作效率。
公司在精密模具加工领域研究并应用多年,精密模具加工对工件表面光洁度要求非常高,通常采用球头刀加工工件,刀具更换频率少,连续加工时间长,对机床的热稳定性要求特别高。2022年上半年,公司针对精密模具加工机床的热误差的抑制和补偿的关键技术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在热误差抑制方面,通过对机床整体结构部件进一步优化,采用中挂式结构,有效分散热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同时结合配置的调整,对主要传动件采用中心冷却/螺母冷却来抑制发热源,并根据客户应用场景优化油冷机的控制方法等;对于无法抑制的热误差,通过在主轴附近布置温度传感器,采集相应的机床温度场景信息,反馈到误差补偿系统,以实现对热误差动态实时补偿;通过硬件部分的热误差控制,结合软件部分的动态实时热误差补偿技术,将加工中心垂直轴热伸长控制在0.02mm以内。公司热误差控制技术已申请发明专利:一种自适应的数控机床的油冷装置及系统(申请号:1.6)、一种智能补偿方法及相关装置(申请号:8.3)、一种方便准确的主轴热延伸的测试方法(申请号:6.X)、测定丝杆温升对水平轴定位误差影响的方法及控制系统(申请号:2.7)。
公司拥有数控机床产品的自动无损在线检测技术:实现大量程自由曲面的高精度测量方法(专利号:5.0),实现了大量程自由曲面的高精度无损测量。在数控机床设备工作的过程中,该技术能够准确快速找准工件位置并自动设定坐标系;对循环中的工件进行检测,自动纠正刀偏量;确认柔性加工中的工件及夹具;实现夹具和多轴联动中旋转轴的设定;相对传统检测技术大幅降低对工具、部件以及加工精度本身的消耗。
该项技术的先进性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软件计算,自动纠错,可靠性和精度都大幅提高,并且可以通过软件计算在大数据层面提供过程反馈,减小变化;二是改善了过程控制,在机检测工件动量,及时反馈,减少外机检测的辅助时间,减少人为因素,提高生产效率,并且由于工件找正或检测的过程中,机床防护门都处于关闭状态,保证了操作人员的安全性。报告期内,公司已申请发明专利:切削机床刀具数据监视(申请号:9.9)。
智能制造装备是工业企业生产活动的重要支撑,客户对其拥有较高的可靠性诉求。智能制造装备运转过程中一旦出现性能不稳定或突发故障,将导致产品品控失效、停工、检修等,给企业带来直接损失。因此,智能制造装备本身良好的质量、稳定性,也是研发制造商在中高端市场内立足、树立品牌价值不可或缺的条件。产品可靠性技术水平通常以精度保持年限和平均无故障时间两项指标作为衡量依据。
公司一方面针对数控机床的主运动和给进运动进行可靠性设计,通过对主轴、刀库、床鞍等装备主体或主要部件进行结构优化设计,提升了性能保持能力和切削效率,降低故障出现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基于多年一线研发制造、技术支持经验积累的案例、反馈与数据,逐步建立起多层次的可靠性分析体系,持续对多种辅助系统和加工细节进行针对性优化,从多方面降低故障率,提升智能制造装备的稳定性、安全性、环保性与人性化程度,保障了下游制造活动的持续性。
公司针对前期销售的中高端产品发生的影响设备可靠性的共性问题进行了专项攻关,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如针对五轴龙门的A/C双摆铣削头在旋转过程中,线路容易缠绕影响可靠性的问题,已开发出一种用于改进正负360度旋转管线的升降机构,该技术已申请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改进正负360度旋转管线)。针对由于客户毛胚余量不一致导致的切削量过大,损坏主轴的问题,已开发出一种预防主轴切削量过大导致主轴电机过载的保护方式。该技术已申请发明专利:一种FANUC系统预防主轴切削量过大导致主轴电机过载的保护(申请号:9.5)。针对卧式机床双交换机构在客户超承载运行过程中出现的运行抖动问题,已开发出一种拖拉式交换机构防抖装置,确保即使是在客户在超承载运行过程中也不会出现抖动,提高工作台交换的稳定性、可靠性。该技术已申请发明专利:一种拖拉式交换机构防抖装置(申请号:7.3)。公司可靠性技术已授权发明专利:一种FANUC系统预防主轴切削量过大导致主轴电机过载的保护(专利号:9.5);已申请发明专利:一种镗铣加工中心的工作转台钣金防护机构(申请号:6.2)、机床换刀装置及加工机床
公司是国内精密钣焊件、铸件等装备部件领域技术先进的供应商,长期围绕部件设计和生产积累了一批核心技术,相较国内智能制造装备行业企业拥有优质的高性能精密钣焊件、铸件、功能部件研发、生产能力,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从部件到解决方案的技术模块化开发体系,通过装备开发推动部件升级,部件升级促进装备开发,实现了研发的纵向联动和装备部件的进口替代。钣焊件应用焊接机器人与拼点工装的综合运用,针对数控机床内防护钣焊件在成型工序采用柔性机械臂,多角度抓取成型产品,保障了产品的一致性,解决了机床内防护密封性能,提高了焊接效率、焊接的美观度、减少了焊接变形。
公司数控机床钣金均为自制,公司针对精密钣焊件方面围绕机床绿色环保、高效、降本等方面,结合客户应用场景,采用新设计、新工艺、新方法等思路,如新设计对冷却液多重过滤水箱、增加油水分离装置及自带清洁过滤桶的高压过滤水箱,以延长机床冷却液使用寿命并减少冷却液排放,保持客户使用现场整洁和环保;采用型材制作的型材排屑机,解决制作过程中的折弯难点并减少制作人工,大大提高效率,同时也减少对机床运转时排屑过程的磨损,延长排屑机使用寿命;新工艺“一种防水防尘弯曲工艺”,不再依靠传统的打胶和满焊的方法,增加“迷营式结构”,既没有焊接变形也不增加制作成本,解决了机床安全防护的防漏、防尘问题;公司成立了钣焊件“技师委员会”,专门针对机床安全防护钣金的设计进行改进,对材料的厚度、规格整合、不同型号相同功能部位的零件进行制作工艺整合、选配小件种类通用化整合,以提高机床钣金的制作效率提升产能,同时也降低因原材料成本上升带来的影响。报告期内,公司已申请发明专利:一种高承载力的立式加工中心立柱复合导轨结构(申请号:2.8)、一种高端数控加工中心底座防渗结构(申请号:2.6)、一种防锈型加工中心导轨装置(申请号:6.9)。
在铸件技术方面,公司紧密围绕配料、熔炼、浇注、塑形、退火、抛光、填涂等设计、生产全环节进行研发,不仅掌握了有效的配方,还拥有浇注、填砂、模具拼接、高效涂覆等系列技术,能够根据下游需求进行高精度多规格专业定制,并使铸件产品不仅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较高的刚性和较低的应力、较小的变形量,实现抗拉伸、防刮耐磨,还具有良好的色泽和平滑均匀的外观。公司在铸造新工艺方面,围绕铸件合格率、熔炼过程中的安全和熔炼效率,针对铸件熔炼过程中冷却水湿度、进出水流量和压力进行实时监控实施报警的技术改进,并获得实用新型授权专利:一种拼接式实样模(专利号:2.8)、一种新型拼接式铁水包衬胆(专利号:2.4)、一种车床加工中心斜床身浇筑的浇道结构(专利号:7.3)。报告期内,公司已申请发明专利:一种便于控制上料量的数控机床用圆形工件上料装置(申请号:6.X)。
公司经过多年的传承与积累,形成了较强的精密钣焊件设计、生产技术,通过精密钣焊件从单元制作到单元组装完成,再直接套装到机床上的全过程,实现了给机床“穿衣式”的精密钣焊件开发、生产配套。此外,公司通过编程、排版、套裁、成形角度及形状控制、工装优化等工艺改良技术,降低源设计材料浪费,减少工时,同时不降低产品的品质与外观。
公司注重精密功能部件的设计研发,目前已经掌握直角头、万向头、齿轮箱、主轴单元、数控回转工作台等技术,并在相关领域加大投入,力求持续提升核心关键部件自产化率,增强自产智能制造装备产品性能,控制成本。公司通过高速主传动的高速运转特性的机理研究,不断实现工艺革新,提升了主传动组件的动平衡等级,该项研究目前已申请发明专利:一种机床主传动机构动平衡调整方法(申请号:5.2)。
精密卧式镗铣主轴、大型精密转台、转台自动交换机构、全自动附件头、自动附件头交换机构作为高档机床的核心功能部件,目前国内主要依靠进口,但进口核心功能部件存在价格高、货期长、售服慢的问题,公司为满足自身中高档数控机床的批量生产,自主研发设计和制定制造工艺,并已掌握相关制造技术。核心功能部件相关技术已申请发明专利:一种转台平面锁紧结构(申请号:2.2)、一种分离式的内装定、转子的传动结构(申请号:5.1)、一种拖拉式交换机构防抖装置(申请号:7.3)、一种镗铣加工中心的工作转台钣金防护机构(申请号:6.2)、一种卧式加工中心交换机构(申请号:0.7)、一种齿轮箱(申请号:1.0)。
随着加工自动化需求的提升,传统的机床附件头更换形式已无法满足客户对自动化、效率的需求。公司开发出一种全自动化安装、拆卸附件头的交换机构,实现了机床立卧复合加工切换全程无人工参与,且安装精度和稳定能力远超过传统的更换结构。相关核心技术已申请发明专利:一种刨台式侧挂镗床自动附件头交换机构(申请号:0.4)。
在精密伺服传动部件方面,业内通行两类传统结构:伺服电机+滚珠丝杆传动、直线电机传动。但是,前者中间连接环节较多,靠涨紧连接,易产生误差,而且长行程中丝杆旋转容易产生振动,影响精度;后者直线电机推力有限,仅适用于小型设备,成本亦较高。公司致力于改良与革新,开发出通过力矩电机直接带动螺母旋转的创新性传动部件,解决了前述两种结构的弊端,该项研究目前已获得实用新型授权专利:一种力矩电机直驱的传动结构(专利号:9.4),已申请发明专利:一种力矩电机直驱的传动结构(申请号:5.5)。
公司致力于通过应用刀具自动交换、多功能铣头、多主轴头、多回转刀架、多数控回转工作台等技术减少刀具装夹和工件重新安装定位,并推进镗铣一体、车铣一体、铣磨一体等复合切削装备研发。公司以一站式、一体化处理金属加工全工序为技术开发目标,其智能制造一体化解决能力并不停留在单体装备的工艺复合和工序复合,亦进一步集成各项技术,开发智能自动化生产线,力争在智能化制造活动中形成生产服务的闭环。公司智能自动化生产线技术,主要是在自身金属加工数控机床具有较高性能的基础上,深度分析客户的应用场景,通过设计优化智能管控、机械动作、传输路径系统等进行设备集成,实现复杂材料加工、自动上下料、智能检测、自动清洗、精细化、节拍加速、工步精简、合格率提升、工序一体等技术目标。
公司紧贴下业需求,深入研究对称型工程机械零件的加工工艺,实现了传统加工工序的集成与整合,自主开发适合特定零件的多面复合加工中心,加工效率提升40%以上,已申请发明专利:一种面向工程机械行业的双面动柱卧式加工中心(申请号:1.2)。
公司又针对大型缸体缸盖复合成套加工的自动化生产线的相关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深入了解客户应用场景,以解决客户痛点,攻克技术难点。大型缸体缸盖具有体积大、单件重等特点,每一面的加工均需花费大量的搬运和装夹时间,效率低下,且无法向常规缸体缸盖一样采用桁架机械手或关节机器人实现自动化成套加工。针对这一痛点,公司自主研发了针对大型缸体缸盖复合成套加工的自动化生产线,同时实现多面复合加工,通过对机床主体结构集成重构、优化传动结构、增加切削抑振环节等,并解决了以下技术难点:a、整体结构刚性的保证;b、多主轴轴线重合和调整技术;c、多头加工切削振动抑制技术。该技术已获得实用新型授权专利:一种面向缸体缸盖大扭矩、三面同时加工的生产线)。报告期内,公司已申请发明专利:复合加工设备(申请号:2.0)。
数控机床等智能制造装备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设备,良好的硬件性能及其机械结构,必须结合先进的软硬件控制技术,方能集成高性能的产品。公司在研究误差控制等硬件技术领域的基础上,大力在二次开发与优化领域进行技术开发,一是从技术型企业角度,通过良好的人机交互,实现软硬件技术的融合,提升智能制造装备产品的整体性能;二是从服务型企业角度,立足于不同客户功能需求和操作习惯,设计定制化的软件功能,提升产品使用效果和体验。
从国内外数控机床行业产业链分工情况来看,数控系统平台及配套组件(主要包括PC、驱动电机以及驱动程序)主要由少数上游专业厂家掌握,如日本发那科、三菱,德国西门子、海德汉等,国内知名企业主要是华中数控300161)、广州数控等。数控系统平台是通用的、标准化的、广泛面向下游市场的软件平台,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公司主要基于产品的数控系统,根据下游客户的应用场景,通过系统相关模块集成的编译和链接功能,进行图形和脚本编辑、系统计算、界面开发、程序编译、功能定制等,为客户设计简洁、高效、人性化、具备引导功能的操作界面,以及功能丰富、实用的应用程序,对机床操作、管理给予智能化支持,实现良好的人机交互效果。公司已申请发明专利:切削机床刀具数据监视(申请号:9.9)、主轴组件、控制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申请号:6.5)。
针对客户应用场景,基于数控机床控制系统,公司自主研发了多个“程序控制软件”,共获批5个软件著作权。该软件通过模式选择为客户预先设置多种运行模式,满足客户需求。如客户关注效率,可选择效率模式,该模式自带预定选刀和提前倒刀功能;如客户需控制能耗,可选择节能模式,该模式自动设置排屑系统间歇性工作等功能;另外还有方便设备管理人员操作的调试模式、提高加工精度的高精模式等多种可选的运行模式。公司已自主研发了“国盛智科加工中心828D程序控制软件V1.0”,并已获批软著“软著登字第9587189号”。
①信息采集和可视化:以图片、图形结合少量文字的形式,在界面中简洁、准确、集中地显示机器的多项参数和状态信息,比如各主要组件的损耗和剩余寿命、刀库内含数量、主轴行程、主轴转速等。
②人机交互操作:新建或优化系统模块、界面,使原本依赖手工操作,或经由复杂的系统路径检索方能开展的工序,通过简单、快捷的可视化指令即可实现,比如粗加工、精加工加工模式的选择,设备刀库乱刀等故障的简单处理等。
③智能监控、故障分析与诊断:通过传感器等模块进行智能检测,实时感知机器状态,结合基于企业丰富操作案例建立的数据和模型系统,为操作者提供支持性分析、提醒和建议。
④主轴智能防碰撞:通过在主轴端增加传感器进行智能检测,通过前期大量的切削模拟,得到异常位移量的阈值,建立企业数据库。防止主轴碰撞给客户带来的设备停机。
本报告期内,公司新获授权专利20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外观设计专利3项。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拥有知识产权347项,其中发明专利38项,实用新型专利201项,外观设计专利87项,软件著作权5项,商标14项,CE认证2项。
2023年上半年,国际形势依旧错综复杂,全球经济复苏面临较大考验,国内经济和需求复苏不及预期。公司围绕市场环境和企业整体发展目标,始终以追求产品品质和企业经营质量为根本,从“产品”和“市场”两个方面由广度向深度突破,公司内部推行“专业、务实、细节、高效”的工作要求,发挥自身优势,加强风险管控,提升持续发展能力。报告期内主要工作回顾如下:
1、通过不同的营销政策吸引并整合营销渠道优质资源,加大空白区域和热点行业的市场布局,加大力度进行品牌推广,报告期内航天航空、风电、光伏、半导体等行业订单增长。
2、加大热点行业客户、规模客户的招投标参与度;引导业务端市场化运营的思维升级,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客户结构,报告期内规模客户开发量增加。
3、重视外销合作资源的开发及内部人力的培养,外销市场开拓进展明显,外销订单增长。
4、通过差异化的行业设备产品策略调整,行业一体化解决方案的研究突破及市场推广,促进行业客户的纵深发展。
5、引进有价值的技术型人才,针对市场需求有效进行产品线的补充,快速投产、高效交付。
6、加大核心功能部件的研发、测试、制造投入,进一步提升自制能力,加快服务响应速度。
7、装备部件板块向新能源、半导体等新赛道拓展,为下半年精密钣焊件业务推进提供基础。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6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0.31%;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8,432.63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4.68%;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7,969.68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4.74%;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20.88亿元,较期初增长3.57%;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为15.98亿元,较期初增长5.66%。
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2,711.46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4.76%,同比增加0.57个百分点。公司新获授权专利20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外观设计专利3项。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拥有知识产权347项,其中发明专利38项,实用新型专利201项,外观设计专利87项,软件著作权5项,商标14项,CE认证2项。
报告期内,公司加大对技术研发和新品开发方面的投入,在精密模具、新能源等行业和应用领域,深入对行业产品的研发,并加大对行业产品核心功能部件的研发和测试。
在模具行业应用端的深入和突破:通过研发箱中箱的横梁结构,既满足高刚性又能有效抑制机械震颤;垂直轴热补偿技术已经在应用端完成验证;在桥式龙门上通过非接触式直线电机传动,提升机床在高速加工状态下的轮廓控制;特别针对模具行业产品的核心功能部件,如自研大扭矩电主轴,实现了高速模具机核心主传动部件的进口替代,又如自研的万向铣头,扩展了原有定梁龙门的应用范围,满足模具行业复杂曲面零部件加工的特殊需求。
在新能源行业应用端技术的深入研发:通过有限元分析优化机床移动部件的结构,提高其轻量化设计指标,实现在新能源应用领域零部件的高效加工,部分产品快移速度已提升到60m/min,加速度已提升到0.8g;同时核心功能部件如自研的高速大功率电主轴,实现了新能源应用领域零部件的高效切削;随着风电行业装机容量的越来越大,加工的机床规格和功能也越来越大和越多,公司研发了GMF38/42系列大跨距龙门,160刨台卧式镗铣床,同时自研20T以上承载力的重型转台和自动延长头等核心功能部件。
报告期内,核心功能部件自制率进一步加快。龙门五面体加工中心用附件头实现系列化,全自动直角头分中扭力、大扭力,中速、高速系列产品,适应不同客户应用场景需要,全自动延长头可根据客户的要求定制开发,侧置式全自动万向头进入小批量生产阶段:卧镗自制转台实现5吨-25吨全系列80%自制率;并开始试制精度更高、运行更稳定的新结构大转台产品,在此结构基础上可以根据客户的需要定制更大承重的转台产品;卧镗主轴160主轴试制完成,进入小批量生产阶段;高速龙门电主轴、高速卧加电主轴完成功能测试,拟投入用户现场使用,开始小批量生产。三、风险因素
以高档数控机床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属于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行业,技术创新是驱动智能制造装备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全球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先进技术、高端市场、高档产品基本上由德国、日本、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智能制造装备跨国公司掌握、把控,技术水平大幅领先,国内同类企业总体处于跟跑阶段。如果公司未来在新型技术研发方向上出现重大误判,未能及时跟进更为有效的新的技术路线,研发成果产业化严重未达到预期,或者出现国外先进企业对新技术加强技术垄断,实施技术封锁,通过引领技术革新构筑新的技术壁垒等情形,则公司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可能会受阻,进而面临产品竞争力下降、产品档次下移、毛利率下滑的风险。以高档数控机床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属于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行业,技术创新是驱动智能制造装备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全球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先进技术、高端市场、高档产品基本上由德国、日本、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智能制造装备跨国公司掌握、把控,技术水平大幅领先,国内同类企业总体处于跟跑阶段。如果公司未来在新型技术研发方向上出现重大误判,未能及时跟进更为有效的新的技术路线,研发成果产业化严重未达到预期,或者出现国外先进企业对新技术加强技术垄断,实施技术封锁,通过引领技术革新构筑新的技术壁垒等情形,则公司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可能会受阻,进而面临产品竞争力下降、产品档次下移、毛利率下滑的风险。
智能制造装备技术研发难度大、成本高,中高端市场中国内企业较少,但其广阔的行业前景和较高的收益水平仍会吸引竞争者不断进入。智能制造装备软硬件技术最终集成于相关产品,通过提升产品性能、扩充产品功能发挥作用,市场中少数竞争者因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或研发投入大等原因,可能选择直接仿制他人专利技术装备,或进行专利侵权。随着中高端细分市场发展不断向好,不能完全排除少数竞争对手仿制公司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各类中高档智能制造装备,或直接实施专利侵权,进而对公司生产经营造成重大不利影响的风险。
公司数控机床、智能自动化生产线及装备部件所需的原材料主要包括生铁、废钢、冷轧钢板、热轧钢板等,该类原材料均从国内市场购买,市场供应较为充足。所需外购的零部件主要包括数控系统;主轴、丝杆、线轨等传动部件;转台、刀库、摆头、光栅尺、编码器等功能部件。其中,数控系统、转台、光栅尺及编码器等主要从国外供应商在国内的代理商处购买,外购零部件一般根据市场价格与供应商进行谈判,并与合格、优秀的供应商保持长期业务合作关系。
未来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主要原材料、外购零部件采购量也将持续上升,主要原材料、外购零部件价格波动对公司的影响会有所加大,特别是基础原材料生铁、废钢等价格波动的影响较为明显,如果公司不能及时向下游客户转移成本或通过其他途径消化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主要原材料、外购零部件价格波动则可能导致公司经营业绩的波动。
公司定位于以中高档数控机床为核心的高端装备制造市场,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主要来自以德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以及台湾地区的先进企业为代表的高档机床制造商,以及部分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中高档数控机床企业。受到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影响,公司需要不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推进新技术的使用,若公司在激烈的竞争中无法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市场竞争地位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而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和未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需求复苏不稳定不平衡,公司部分重要零部件如少量高档、复杂机型生产所需的数控系统、光栅尺等需从德国、西班牙等境外国家或地区采购,若相关国家或地区因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及地缘政治影响,如国内暂时又无法选定可替代的合格供应商,则面临部分重要零部件供应不足或供货周期较长的风险。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拥有长达二十多年的机床制造历史,始终秉承工匠精神,在铸造工艺技术、精密零件加工技术、热处理技术、机床防护技术和传动技术等机械制造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积累了一批具有丰富设计和制造经验的高级技术工人,培育了一支研发人才和高级技师组成的专业研发队伍。坚持高精、高速、高效、高稳定性的产品开发战略,围绕下游客户的应用场景和个性化需求进行技术开发,先后在误差控制、可靠性、复合成套加工、高性能装备部件、二次开发与优化等五大智能制造装备关键技术领域积累形成核心技术,在金属切削数控机床领域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公司现已发展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成功开发出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等高档数控机床并实现量产的新兴智能制造装备商,在五轴联动加工中心、卧式镗铣加工中心、高速龙门加工中心等产品领域逐渐形成竞争力,努力推动五轴联动等高端装备国产化进程。
公司长期致力于高性能铸件、高品质精密钣焊件、功能部件开发,为全球领先的智能制造装备企业提供配套的精密钣焊件和铸件,紧跟国际领先,不断提升高端制造水平,持续保持高端部件制造优势,具体体现在:一是公司基于自身装备部件设计、工艺和技术,与数控机床、智能自动化生产线制造等前端协同发展,以高品质的基材、高性能的部件保障数控机床实现“高精、高速、高效、高稳定性”;二是公司自产自用的装备部件及核心功能部件占数控机床制造成本比例较高,通过减少外购环节以及优化自产部件配方、工艺降本,有效降低了数控机床采购成本,有利于维持较高的整体毛利率和盈利能力水平;三是公司纵向一体化的产业链配套能力为原材料供应的及时性、生产的稳定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能够对客户定制化需求作出快速响应,装备部件产业链配套更突现公司的效益优势,提升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公司二十多年来一直深耕并专注于智能制造装备行业,致力于研发生产“高精、高速、高效、高稳定性”的产品,持续为国内知名制造企业以及全球领先智能制造装备企业提供智能制造装备、配套装备部件和服务。公司在同国内外领先制造商客户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能够辩证吸收其先进的研发机制、品控管理、运营模式、企业文化等,把握世界前沿的技术、行业、市场动态,促进自身发展。同时公司专注于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客户关系,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并根据客户应用场景,积极拓展下不同领域的应用市场,形成多行业较为广泛的客户基础。经过多年的稳健经营和发展,公司在技术研发、产品质量及售后服务方面均已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并与一批核心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公司通过与全球领先智能制造装备企业的长期合作,学习和借鉴了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持续开展质量与效率并重、兼顾成本控制的管理体系建设。在质量管理方面,公司基于ISO9001认证和海关AEO高级认证,建立了全面质量管控体系和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推行卓越绩效管理,并已获得“南通市市长质量奖”。在成本控制方面,公司推行精益生产管理,通过严格执行成本控制管理制度并配合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实现从设计、采购、生产、检测到交货等各环节的全流程控制,形成了较强的成本控制能力。在管理效率方面,公司组织结构力求架构扁平化,减少沟通层次,优化业务流程,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涵盖采购、生产、营销、办公等,在加快信息的传递、分析、反馈和共享的同时清理了传递障碍,为企业管理效率的提升提供了支持和保证。
数控机床下游应用领域广泛。售前,公司专业化的技术服务团队深入业务场景了解客户需求,提供智能制造一体化解决方案,实现产品与下游多样化、差异化的应用场景深度融合对接;售后,公司为客户提供技术指导,帮助客户熟悉设备操作,维护设备正常运转。公司建立了完善的技术支持体系,配备了专门的维修工程师,开通在线报修、在线小时内到达现场排查故障、解决问题。公司每年度安排机床大维保活动,针对主要客户机床售出2年内保修,可免费更换部分易损件,做到让用户无忧,公司专业、高效的服务能力获得了客户的高度认可。
公司凭借创新的技术、稳定优良的产品质量、优质高效的服务,塑造了研发主导、技术先进的品牌形象,在业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产品具有一定的品牌溢价。作为新兴金属切削机床非公有制企业的代表,公司已与国内外知名智能制造装备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能够掌握行业、产品前沿技术动态,及时了解和把握客户的最新需求,准确地进行技术工艺提升和产品更新升级,确保产品在市场竞争中保持先发优势。
惠誉评级将信用挂钩票据(CLN)的11个评级从“AAAsf”下调至“AA+”
已有56家主力机构披露2023-06-30报告期持股数据,持仓量总计1886.28万股,占流通A股14.29%
近期的平均成本为30.55元。空头行情中,目前正处于反弹阶段,投资者可适当关注。该股资金方面呈流出状态,投资者请谨慎投资。该公司运营状况尚可,多数机构认为该股长期投资价值较高,投资者可加强关注。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